⒈ 見(jiàn)“伏尸”。亦作“伏尸”。
⒉ 謂殺人致死。
引《莊子·則陽(yáng)》:“﹝觸氏、蠻氏﹞相與爭地而戰,伏尸數萬(wàn)?!?br/>《史記·平津侯主父列傳》:“古之人君,一怒必伏尸流血?!?br/>柳亞子《<二十世紀大舞臺>發(fā)刊詞》:“炸丸匕首,購我自由,左手把民賊之袂,右手揕其胸,伏尸數十,流血五步?!?/span>
⒊ 尸體倒地。猶言死亡。
引晉潘岳《關(guān)中詩(shī)》:“好爵既靡,顯戮亦從。不見(jiàn)竇林,伏尸漢邦?”
王闿運《武提督碑》:“勇者伏尸,怯者兇懼?!?/span>
⒋ 倒在地上的尸體。指死者。
引前蜀杜光庭《行軍仆射醮宅詞》:“其有伏尸故氣,金土邪精,滯爽游魂,幽靈暗魄,各乘善力?!?/span>
⒌ 伏在尸體上。
引《戰國策·燕策》:“太子聞之,馳往伏尸而哭,極哀?!?br/>《后漢書(shū)·李固傳》:“﹝質(zhì)帝﹞語(yǔ)未絶而崩, 固伏尸號哭?!?/span>
尸體橫倒地上?!段倪x.陳琳.檄吳將校部曲文》:「伏尸千萬(wàn),流血漂櫓,此皆天下所共知也?!埂段倪x.賈誼.過(guò)秦論》:「追亡逐北,伏尸百萬(wàn),流血漂櫓?!挂沧鳌阜?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