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亦作“扶伏”。亦作“扶匐”。同“匍匐”。
⒉ 伏地爬行。形容急遽,竭力。
引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《詩(shī)》云:‘凡民有喪,扶服救之?!?br/>《詩(shī)·邶風(fēng)·谷風(fēng)》作“匍匐救之”。 《左傳·昭公二十一年》:“扶伏而擊之,折軫?!?br/>《南史·隱逸傳上·剡縣小兒》:“因自投下?tīng)?,扶匐至母尸側,頓絶而死?!?br/>元揭傒斯《臨川女》詩(shī):“聞汝即赴死,扶服到河濱?!?br/>王闿運《熊氏墓表》:“睋而有間,恭人暴卒,同官命婦,扶服救喪?!?/span>
⒊ 趴伏于地。
引《漢書(shū)·霍光傳》:“中孺扶服叩頭曰:‘老臣得託命將軍,此天力也?!?br/>《漢書(shū)·匈奴傳下》:“呼韓邪攜國歸化,扶伏稱(chēng)臣?!?br/>《南齊書(shū)·王敬則傳》:“夜著(zhù)青衣,扶匍道路,為太祖聽(tīng)察蒼梧出來(lái)?!?br/>宋王禹偁《大閱賦》:“俾遁逃兮無(wú)地,咸扶服兮朝天?!?br/>清黃遵憲《錫蘭島臥佛》詩(shī):“闌斑被繡縵,扶服拜赤帟?!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