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方正而有標格。
引《后漢書(shū)·傅燮傳》:“帝從燮議。由是朝廷重其方格,每公卿有缺,為眾所歸?!?br/>李賢注:“方,正也;格,猶標準也?!?br/>《北齊書(shū)·薛琡傳》:“﹝薛琡﹞天性險忌,情義不篤,外似方格,內實(shí)浮動(dòng)?!?/span>
⒉ 方形的格局。指井田之法。
引康有為《大同書(shū)》庚部第一章:“故創(chuàng )井田之法而后人人不憂(yōu)飢寒;而此方格之事,非新闢之國,實(shí)不能行?!?/span>
⒊ 方形的格子。
引吳山《中國新石器時(shí)代陶器裝飾藝術(shù)》第三章第二節:“陶碗的花紋內外兼施,用平行方格紋或方格內加圓點(diǎn)?!?/span>
正方格子。
如:「他在紙上劃滿(mǎn)了方格,準備用來(lái)寫(xiě)字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