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見(jiàn)“鼓鐘”。亦作“鼓鐘”。
⒉ 敲鐘。
引《詩(shī)·小雅·鼓鍾》:“鼓鐘將將, 淮水湯湯,憂(yōu)心且傷?!?/span>
⒊ 鼓與鐘。
引《淮南子·本經(jīng)訓》:“雷鳴之聲,可以鼓鐘寫(xiě)也?!?br/>唐鮑溶《聞國家將行封禪聊抒臣情》詩(shī):“山知槱柞新煙火,臣望簫韶舊鼓鐘?!?br/>宋蘇軾《大別方丈銘》:“我作銘詩(shī),相其木魚(yú),與其鼓鐘?!?/span>
⒋ 山名。
引《山海經(jīng)·中山經(jīng)》:“東三百里,曰鼓鐘之山,帝臺之所以觴百神也?!?br/>郭璞注:“舉觴燕會(huì ),則於此山,因名為鼓鐘也?!?/span>
⒌ 古代掌管鼓鐘的官吏。
引郭沫若《奴隸制時(shí)代·駁<實(shí)庵字說(shuō)>》:“又請看《大克鼎》吧,所錫的不是有‘史,小臣,霝,龠,鼓鐘’嗎?霝就是靈,也就是巫。龠是籥師。鼓鐘是司鼓鐘的官。因為這三者都和史與小臣并列,故知必是同類(lèi)。這是金文上以‘巫史吏職’為錫品的例子?!?/span>
《詩(shī)經(jīng).小雅》的篇名。共四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