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亦作“貫顊”。穿通面頰。
引《韓非子·喻老》:“白公勝慮亂,罷朝倒杖而策,鋭貫顊,血流至於地而不知?!?br/>王先慎集解引顧廣圻曰:“《淮南子·道應訓》、《列子·説符篇》作‘罷朝而立,倒杖策,錣上貫頤’。按,顊即頤字之別體也?!?br/>《戰國策·韓策一》:“秦帶甲百餘萬(wàn),車(chē)千乘,騎萬(wàn)匹,虎摯之士,跿跔科頭,貫頤奮戟者,至不可勝計也?!?br/>鮑彪注:“貫人之頤?!?br/>一說(shuō),為捧住面頰。 《史記·張儀列傳》引此文, 司馬貞索隱:“謂兩手捧頤而直入敵,言其勇也?!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