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元順帝時(shí)召募的一種地方地主武裝。其作用略同于團練。 明代沿其制,嘗用以抵抗倭寇和鎮壓農民起義軍。 《元史·朵爾直班傳》:“會(huì )盜起河南 ……募民為兵,出庫所藏銀為大錢(qián),射而中的者賞之,由是人皆為精兵。
引金商義兵以獸皮為矢房,狀如瓠,號毛葫蘆軍,甚精鋭。列其功以聞,賜敕書(shū)褒奬之,由是其軍遂盛,而國家獲其用?!?br/>亦稱(chēng)“毛葫蘆兵”、“毛胡蘆兵”。 《元史·順帝紀六》:“立南陽(yáng)、鄧州等處毛胡蘆義兵萬(wàn)戶(hù)府,募土人為軍,免其差役,令討賊自效。因其鄉人自相團結,號毛胡蘆,故以名之?!?br/>清戴笠《懷陵流寇始終錄》卷五:“癸亥, 磁州道祝萬(wàn)齡以毛葫蘆兵八百人至,賊走陵川。毛葫蘆,礦徒也。其頭目稱(chēng)腦角?!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