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指胡人。多用為蔑稱(chēng)。
引《漢書(shū)·金日磾傳》:“﹝日磾既親近,﹞貴戚多竊怨,曰:‘陛下妄得一胡兒,反貴重之?!?br/>唐李頎《古從軍行》:“胡雁哀鳴夜夜飛,胡兒眼淚雙雙落?!?br/>五代江為《塞下曲》:“胡兒移帳寒笳絶,雪路時(shí)聞探馬歸?!?br/>宋陸游《聞武均報已復西京》詩(shī):“胡兒敢作千年計,天意寧知一日回?!?br/>明王世貞《將軍行》:“碧眼雙胡兒,慣騎大宛駒?!?br/>太平天囯用為對清朝統治者的蔑稱(chēng)。 《太平天囯詩(shī)歌選·天兵天將猛似虎》:“天京天兵威似猛虎, 漢口胡兒敗若寒鷄?!?/span>
⒉ 清末民初泛用為對外國人的蔑稱(chēng)。
引黃鈞《新年感事》詩(shī)之一:“試看歌舞歡騰地,又見(jiàn)胡兒策馬來(lái)?!?br/>于右任《戰爭的孤兒》詩(shī)之二:“東村屋煨盡,西郊人逃亡;吾父擊胡兒,何時(shí)死戰場(chǎng)?”
⒊ 指胡人的兒童。
引唐高適《營(yíng)州歌》:“虜酒千鐘不醉人,胡兒十歲能騎馬?!?br/>唐李益《登夏州城觀(guān)送行人賦得六州胡兒歌》:“六州胡兒六蕃語(yǔ),十歲騎羊逐沙鼠?!?/span>
⒋ 果核。
引元張國賓《薛仁貴》第三折:“你道不曾摘棗兒,口里胡兒那里來(lái)?”
古代對北方異族及西域各民族的稱(chēng)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