亦作“烏丸”。
⒈ 亦作“烏丸”。古時(shí)北方少數民族名。原是東胡族的一支, 西漢初被匈奴擊敗,遷移到烏桓山,因以為名。 漢建安十二年曹操破烏桓,徙萬(wàn)馀落至中原,其勢遂衰。見(jiàn)《漢書(shū)·匈奴傳下》、《后漢書(shū)·烏桓傳》。后世詩(shī)文中亦泛指北方少數民族或其居住地。
引南朝陳徐陵《武皇帝作相時(shí)與北齊廣稜城主書(shū)》:“庸、蜀、氐、羌之兵, 烏丸百虜之騎,以此眾戰,誰(shuí)能御之?”
元張昱《白翎雀歌》:“烏桓城下白翎雀,雄鳴雌隨求飲啄?!?br/>明王清《塞上感懷》詩(shī):“夢(mèng)回絶域烏桓地,戰罷空山敕勒營(yíng)?!?/span>
我國古代民族之一。本屬東胡,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,余眾退保烏桓山(今熱河省境內)?,因以為號。漢獻帝建安年間,徙居內地,與漢人融化。見(jiàn)《后漢書(shū).卷九○.烏桓鮮卑傳.烏桓傳》。也作「烏丸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