適口;可口。
交會(huì )處。
異口同聲;齊聲。
瘡口或傷口愈合。
即合口呼。
口角,吵嘴。
m.⒈ 適口;可口。
引《漢書(shū)·揚雄傳下》:“美味期乎合口,工聲調於比耳?!?/span>
⒉ 交會(huì )處。
引《周書(shū)·文帝紀上》:“太祖乃遣大都督梁御率步騎五千鎮河渭合口,為圖河東之計?!?/span>
⒊ 口角,吵嘴。
引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四:“思量定不必閑合口,且看當日把子母每曾救?!?br/>元無(wú)名氏《貨郎旦》第一折:“喒兩個(gè)合口唱叫,[唱]你中間里圖甚么?”
《水滸傳》第七回:“官人,休要坐地!娘子在廟中和人合口!”
⒋ 異口同聲;齊聲。
引《英烈傳》第二回:“這些人便合口説道:‘敢不從命?!?br/>《后西游記》第四十回:“天子點(diǎn)頭贊美,大眾合口稱(chēng)揚?!?/span>
⒌ 瘡口或傷口愈合。
引田漢《回春之曲》第二幕:“啊呀,這兒還沒(méi)有合口,不能動(dòng),再動(dòng)就不能好了?!?/span>
⒍ 即合口呼。參見(jiàn)“合口呼”。
引宋陸游《老學(xué)庵筆記》卷六:“蜀人訛‘登’字,則一韻皆合口, 吳人訛‘魚(yú)’字,則一韻皆開(kāi)口?!?br/>清潘耒《類(lèi)音·<聲音元本論>下》:“在牙腭則為開(kāi)口,歷舌端則為齊齒,蓄于頤中則為合口,聚于脣端則為撮口?!?/span>
可口、適合口味。
如:「這傷口還未合口,不能亂動(dòng)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