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亦作“通欵”。
⒉ 謂與敵方通和言好。
引《晉書(shū)·陽(yáng)裕載記》:“愿兩追前失,通款如初,使國家有太山之安,蒼生蒙息肩之惠?!?br/>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六:“士誠原沒(méi)有統一之志,只此局面已自滿(mǎn)足,也要休兵。因遂通款元朝?!?br/>清馮桂芬《南韶鎮總兵桐城程忠烈公小傳》:“咸豐十一年四月, 曾公國荃圍安慶,公密通欵, 曾公許之?!?br/>郭沫若《孔雀膽》附錄《孔雀膽的故事》:“明太祖以為他們的父親段寶,曾經(jīng)通款,不忍廢絕他的后代?!?/span>
⒊ 謂互相表達友好之情。
引清大汕《海外紀事》卷二:“相對難通欵,人都無(wú)姓名?!?/span>
向敵人表示真誠,有通好、甚至降服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