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[梵uIIambana]意譯為救倒懸。舊傳目連從佛言,于農歷七月十五日置百味五果,供養三寶,以解救其亡母于餓鬼道中所受倒懸之苦。見(jiàn)《盂蘭盆經(jīng)》。 南朝梁以降,成為民間超度先人的節日。是日延僧尼結盂蘭盆會(huì ),誦經(jīng)施食。后亦演為僅具祭祀儀式而不延僧尼者。
引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終制》:“若報罔極之德,霜露之悲,有時(shí)齋供,及七月半盂蘭盆,望於汝也?!?br/>唐玄應《一切經(jīng)音義》卷十三:“盂蘭盆正言烏藍婆挐,此譯云倒懸。案西國法,至於眾僧自恣之日,盛設佛具,奉施佛僧,以救先亡倒懸之苦……舊云盂蘭盆是貯食之器,此言訛也?!?/span>
⒉ 指農歷七月十五日用于超度亡人的供器。
引《舊唐書(shū)·王縉傳》:“代宗七月望日於內道場(chǎng)造盂蘭盆,飾以金翠,所費百萬(wàn)?!?br/>宋孟元老《東京夢(mèng)華錄·中元節》:“又以竹竿斫成三腳,高三五尺,上織燈窩之狀,謂之盂蘭盆,掛搭衣服冥錢(qián),在上焚之?!?br/>亦省稱(chēng)“盂蘭”。 唐楊炯《盂蘭盆賦》:“陳法供,飾盂蘭,壯神功之妙物,何造化之多端!”
⒊ 舊俗用作占測氣候的竹器。
引宋陸游《老學(xué)庵筆記》卷七:“故都殘暑,不過(guò)七月中旬。俗以望日具素饌享先,織竹作盆盎狀,貯紙錢(qián),承以一竹焚之。視盆倒所向,以占氣候;謂向北則冬寒,向南則冬溫,向東西則寒溫得中,謂之盂蘭盆,蓋俚俗老媼輩之言也。又每云:‘盂蘭盆倒則寒來(lái)矣?!?/span>
佛教用語(yǔ)。意為倒懸。指餓鬼道眾生活在像被倒吊般的痛苦中。為梵語(yǔ) Ullambana的音譯。佛教徒于僧團結夏安居結束日(農歷七月十五日)?,用豐盛的供品,供養三寶以救先人倒懸之苦,相傳是出自目蓮救母的故事,有「盂蘭盆經(jīng)」述說(shuō)其事。在唐時(shí),已將「盆」解為盛食物的器具,宋代民俗便演變成中元節祭祀祖先及占侯之物。用竹竿斫成三腳,高三、五尺,上面編織成一個(gè)盆碗形以放紙錢(qián)等物的器具,稱(chēng)為「盂蘭盆」。除了作祭祀之用外,在焚燒后,看盆倒所向,也可以占氣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