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價(jià)值連城之玉。 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趙惠文王時(shí),得楚和氏璧。
引秦昭王聞之,使人遺趙王書(shū),愿以十五城請易璧?!?br/>后用以指極珍貴的東西。 晉張載《擬四愁詩(shī)》之二:“佳人遺我云中翮,何以贈之連城璧?!?br/>金元好問(wèn)《論詩(shī)絕句》之十:“少陵自有連城璧,爭奈微之識珷玞?!?br/>清阮葵生《茶馀客話(huà)》卷十一:“先生在日,當世已稱(chēng)得片紙如得連城璧,今日豈易多得?!?br/>亦作“連城玉”、“連城璞”。 北周庾信《擬詠懷》之十五:“欲競連城玉,翻徵縮酒茅?!?br/>元無(wú)名氏《九世同居》第一折:“你為人要比連城玉,濟時(shí)須作擎天柱?!?br/>柳亞子《次韻答左海少年》:“盲心疇識連城璞,長(cháng)夜空懷照乘珠?!?/span>
相傳秦昭王欲以十五座城與趙國交換和氏璧,故稱(chēng)和氏璧為「連城璧」。見(jiàn)《史記.卷八一.廉頗藺相如傳》。后比喻價(jià)值極高的物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