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常理;常道。
引《書(shū)·洪范》:“王乃言曰:‘嗚呼, 箕子 !惟天陰騭下民,相協(xié)厥居,我不知其彝倫攸敘?!?br/>蔡沉集傳:“彝,常也;倫,理也?!?br/>晉葛洪《抱樸子·名實(shí)》:“放斧斤而欲雙巧於班墨,忽良才而欲彝倫之攸敍,不亦難乎!”
宋朱熹《<大學(xué)章句>序》:“夫以學(xué)校之設,其廣如此,教之之術(shù),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,而其所以為教,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,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,是以當世之人,無(wú)不學(xué)?!?br/>清顧炎武《日知錄·彝倫》:“彝倫者,天地人之常道……不止孟子之言人倫而已。能盡其性,以至能盡人之性,盡物之性,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,而彝倫敘矣?!?/span>
⒉ 指倫常。
引陳獨秀《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》:“道德彝倫,又焉能外?”
⒊ 謂成為表率、成為典范。
引《魏書(shū)·彭城王勰傳》:“自古統天位主,曷常不賴(lài)明師,仗賢輔,而后燮和陰陽(yáng),彝倫民物者哉?”
唐楊炯《庭菊賦》:“鐘太傅之家聲,彝倫魏室,道合鹽梅,功成輔弼?!?/span>
⒋ 指銓選官吏。
引《北史·魏紀四·世宗宣武帝》:“中正所銓?zhuān)珵殚T(mén)第,吏部彝倫,仍不才舉。八坐可審議往代擢賢之體,以令才學(xué)并申,資望兼致?!?/span>
常道、倫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