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后因稱(chēng)漢代丁蘭所刻其母之木像為“木母”。
引《初學(xué)記》卷十七引晉孫盛《逸人傳》:“丁蘭者, 河內人也。少喪考妣,不及供養,乃刻木為人,髣髴親形,事之若生,朝夕定省?!?br/>南朝梁武帝《孝思賦》:“顧丁蘭其何人,家河內之野王 ……刻木母以供事,常朝夕而在傍?!?/span>
⒉ 泛指所刻生母之木像。
引《南史·梁紀下·元帝》:“﹝元帝﹞始居文宣太后憂(yōu),依丁蘭作木母?!?/span>
⒊ “梅”字可拆為木、母二字,故以稱(chēng)梅。
引唐元結《演興·初祀》詩(shī):“山之乳兮葺太祠,木孫為桷兮木母榱?!?br/>元無(wú)名氏《湖海新聞夷堅續志·貴顯·稱(chēng)旨除官》:“﹝宋神宗問(wèn)葉濤﹞曰:‘自山路來(lái)木公木母如何?’ 濤曰:‘木公正傲歲,木母正含春?!竟?,松也;木母,梅也?!?/span>
梅。梅字可拆為木、母二字,故稱(chēng)為「木母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