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原指有疑暫缺的字。后亦指有意存疑而未寫(xiě)出的文句。
引《論語(yǔ)·衛靈公》:“吾猶及史之闕文也?!?br/>何晏集解引包咸曰:“古之良史,於書(shū)字有疑則闕之,以待知者?!?br/>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練字》:“史之闕文,圣人所慎,若依義棄奇,則可與正文字矣?!?br/>唐韓愈《復仇狀》:“最宜詳於律,而律無(wú)其條,非闕文也。蓋以為不許復讐,則傷孝子之心,而乖先王之訓?!?/span>
⒉ 脫漏的字句。
引唐元稹《獨孤朗授尚書(shū)都官員外郎制》:“竄定闕文,裁成義類(lèi)?!?br/>宋姚寬《西溪叢語(yǔ)》卷上:“今閲二篇,又無(wú)是一句,信有闕文?!?br/>魯迅《花邊文學(xué)·“……”“□□□□”論補》:“‘□□’是國貨《穆天子傳》上就有這玩意兒,先生教我說(shuō):是闕文?!?/span>
⒊ 猶佚文。
引晉陸機《文賦》:“收百世之闕文,採千載之遺韻?!?br/>南朝梁江淹《知己賦》:“儲西國之闕文,採東京之逸記?!?/span>
⒋ 猶省文。
引宋沉括《夢(mèng)溪筆談·故事一》:“惟翰林茶酒司止稱(chēng)‘翰林司’,蓋相承闕文?!?/span>
空缺亡佚的文字。
如:「對這部古籍,雖然搜集了各個(gè)版本,但仍多闕文,無(wú) 法窺得全貌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