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十八羅漢shíbā-luóhàn
[the eighteen arhat] 佛教稱(chēng)如來(lái)佛的十六弟子和降龍、伏虎兩羅漢為十八羅漢
【好工具】⒈ 佛教語(yǔ)。據《法住記》等記載,原為“十六羅漢”。 五代以后,或加《法住記》作者難提密多羅和《十六羅漢因果識見(jiàn)頌》作者摩拿羅多而為“十八羅漢”。一說(shuō):誤將第一尊賓度羅分為兩人,加難提密多羅而為“十八羅漢”。尚有數說(shuō),率多附會(huì )傳訛。見(jiàn)《羅漢圖贊集》。 五代張玄等始畫(huà)十八羅漢象。此后佛寺中多供奉“十八羅漢”。參見(jiàn)“十六羅漢”。
引宋蘇軾《十八大阿羅漢頌》:“今於海南得此十八羅漢像,以授子由弟,使以時(shí)修敬?!?/span>
謂唐末宋初間在十六羅漢外附加慶友和賓頭盧二人,但賓頭盧即賓度盧跋羅惰阇的重復。另有一說(shuō)是加入降龍、伏虎二尊者。清高宗易為迦葉和軍徒缽嘆。西藏則于十六羅漢外加上達磨多羅和摩訶衍和尚。宋代之后,十八羅漢取代了十六羅漢風(fēng)行全中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