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封建時(shí)代中央官署名。主管官稱(chēng)樞密使。 五代、后梁建崇政院,以崇政使知院事。 后唐莊宗同光元年改為樞密院,以樞密使知院事與宰相共秉朝政,文事出中書(shū),武事出樞密。 宋代與中書(shū)省分掌軍政,號為“二府”。 遼分置北樞密院(相當兵部)、南樞密院(相當吏部)及漢人樞密院(掌漢族地區兵馬)。 元代樞密院主管軍事機密、邊防及宮廷禁衛等事。 明太祖改置大都督府,樞密院遂廢。參閱《文獻通考·職官十二》、《續文獻通考·職官六》。
一種古代官署。掌管?chē)覚C要政務(wù)。創(chuàng )始于唐中葉,掌出納帝命。宋代與中書(shū)省并稱(chēng)為「兩府」,掌兵權;明初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