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踏歌tàgē
[Ta-ge, singing and dancing at once] 傳統的群眾歌舞形式。古代很多民族都有。共同的特征是集體性,參加者圍成圓圈或排列成行,互相牽手或搭肩,上身動(dòng)作不多,主要是腳下的舞步變化,邊歌邊舞
()⒈ 亦作“蹋歌”。
⒉ 拉手而歌,以腳踏地為節拍。參見(jiàn)“踏地”。
引唐儲光羲《薔薇篇》:“連袂蹋歌從此去,風(fēng)吹香去逐人歸?!?br/>《資治通鑒·唐則天后圣歷元年》:“尚書(shū)位任非輕,乃為虜蹋歌?!?br/>胡三省注:“蹋歌者,連手而歌,蹋地以為節?!?br/>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二五回:“記得昨宵踏歌處,有人連臂唱刀鐶?!?br/>鄧拓《憶多姿·趕集》詞:“最是春風(fēng)吹舞衣,踏歌如夢(mèng)飛?!?/span>
⒊ 指行吟;邊走邊歌。
引唐李白《贈汪倫》詩(shī):“李白乘舟將欲行,忽聞岸上踏歌聲?!?/span>
唱歌時(shí)以腳踏地為節奏。原為漢、唐時(shí)的風(fēng)俗性歌舞,參與者連臂以腳踏地而歌。臺灣高山族同胞尚存有此種歌舞形式。唐.李白〈贈汪倫〉詩(shī):「李白乘舟將欲行,忽聞岸上踏歌聲?!挂沧鳌柑8琛?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