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歷以每月十五、十六日至廿二、廿三日為既望。后稱(chēng)農歷十五日為望,十六日為既望。
⒈ 周歷以每月十五、十六日至廿二、廿三日為既望。后稱(chēng)農歷十五日為望,十六日為既望。
引《書(shū)·召誥》:“惟二月既望。越六日乙未,王朝步自周,則至豐?!?br/>孔穎達疏:“周公攝政七年二月十六日,其日為庚寅,既日月相望矣。於已望后六日乙未,為二月二十一日?!?br/>《釋名·釋天》:“望,月滿(mǎn)之名也。月大十六日,小十五日,日在東,月在西,遙相望也?!?br/>南朝梁沉約《為文惠太子解講疏》:“暨七月既望,乃敬捨寶軀,爰及輿冕,自纓已降,凡九十九物?!?br/>唐劉禹錫《奉和中書(shū)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韻》:“暮景中秋爽,陰靈既望圓?!?br/>王國維《觀(guān)堂集林·生霸死霸考》:“既望,謂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?!?/span>
陰歷十五為望,十六為既望,古時(shí)稱(chēng)「既望」之時(shí)間則較長(cháng),或指十四、十五至二十三、二十四之時(shí)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