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佛教名詞。指法相宗所主張的遍計所執性、依他起性和圓成實(shí)性。認為事理、迷悟一切諸法,均不出此三性。見(jiàn)《成唯識論》卷八。也稱(chēng)“三自性”。
引章炳麟《建立宗論》:“云何三性?一曰徧計所執自性,二曰依他起自性,三曰圓成實(shí)自性?!?/span>
⒉ 佛教名詞。指善性、惡性和無(wú)記性(即非善非惡之性)。
引隋慧遠《大乘義章》卷二十:“善、惡、無(wú)記,是三性也?!?/span>
⒊ 道教名詞。指元精、元氣和元神。
引唐呂巖《敲爻歌》:“此時(shí)黃道會(huì )陰陽(yáng),三性元宮無(wú)漏泄?!?br/>唐呂巖《憶江南》詞之八:“三性本同一體內,要燒靈藥切尋鉛?!?/span>
⒋ 指人性的三個(gè)來(lái)源。
引漢王充《論衡·命義》:“亦有三性:有正,有隨,有遭。正者,稟五常之性也;隨者,隨父母之性;遭者,遭得惡物象之故也?!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