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不嫌;不加以排斥。
2.不合。
3.不滿(mǎn)足;不飽。厭,通" 饜 "。
4.不服。
5.不魘,不做噩夢(mèng)。厭,通"魘"。
6.不厭:這個(gè)厭指人民對統治者的厭惡、反抗斗爭。
www.1.不嫌;不加以排斥。
《論語(yǔ)·鄉黨》:"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。"《韓非子·難一》:"戰陣之間,不厭詐偽。"清李漁《閑情偶寄·詞曲》:"凡此皆有倫有脊之言,雖巧而不厭其巧。"
2.不合。
《文選·班彪〈王命論〉》:"取舍不厭斯位,符瑞不同斯度,而茍昧權利,越次妄據,外不量力,內不知命,則必喪保家之主。"李善注引韋昭曰:"厭,合也。"
3.不滿(mǎn)足;不飽。厭,通" 饜 "。
《楚辭·離騷》:"眾皆競進(jìn)以貪婪兮,憑不厭乎求索。"《史記·伯夷列傳》:"然回也屢空,糟穅不厭,而卒蚤夭。"《漢書(shū)·王莽傳中》:"富者犬馬馀菽粟,驕而為邪;貧者不厭糟糠,窮而為奸。"明方孝孺《贈金溪吳仲實(shí)序》:"必學(xué)于詩(shī)、書(shū)、禮、樂(lè )、六藝之文至于終身而不厭。"
4.不服。
《漢書(shū)·景帝紀》:"諸疑獄,若雖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厭者,輒讞之。"顏師古注:"厭,服也。"
5.不魘,不做噩夢(mèng)。厭,通"魘"。[1]
6.不厭:這個(gè)厭指人民對統治者的厭惡、反抗斗爭。
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七十二章》:"夫唯不厭(5),是以不厭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