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官名。始置于春秋、戰國時(shí), 秦漢因之。掌賓贊受事,即為天子傳達。 南朝梁置謁者臺,掌朝覲賓饗及奉詔出使。 陳及隋皆因之。 唐改為通事舍人。
⒉ 官名。 東漢大長(cháng)秋屬官,有中宮謁者二人,主報中章。 后魏、北齊有中謁者仆射, 隋唐改稱(chēng)內謁者,概以宦官充任。 宋以后廢。
⒊ 官名。使者的別稱(chēng)。 漢哀帝置河堤謁者,即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吏。
⒋ 古時(shí)亦用以泛指傳達、通報的奴仆。
引《文物》1976年第10期:“簡(jiǎn)五:謁者二人。簡(jiǎn)文所說(shuō)的謁者,不是職官的專(zhuān)名,是泛指一般傳達、通報的奴仆。據鳳凰山其他墓葬遣策的記載,謁者的身份為‘大奴’?!?/span>
⒌ 星名。
引《晉書(shū)·天文志上》:“左執法東北一星曰謁者,主贊賓客也?!?/span>
通報與接待賓客的近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