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梵語(yǔ)。音譯為“拓斗提奢”,省作“拓提”,后誤為“招提”。其義為“四方”。四方之僧稱(chēng)招提僧,四方僧之住處稱(chēng)為招提僧坊。 北魏太武帝造伽藍,創(chuàng )招提之名,后遂為寺院的別稱(chēng)。參閱唐玄應《一切經(jīng)音義》卷十六、《翻譯名義集·寺塔壇幢》。參見(jiàn)“拓提”。
引南朝宋謝靈運《答范光祿書(shū)》:“即時(shí)經(jīng)始招提,在所住山南?!?br/>《舊唐書(shū)·武宗紀》:“寺宇招提,莫知紀極,皆云構藻飾,僭擬宮居?!?br/>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一:“樵舍外已聞犬吠,招提內尚見(jiàn)僧眠?!?br/>清魏源《武林紀游》詩(shī)之四:“且還招提宿,寄此山夕永?!?/span>
⒉ 招引提攜。
引明李贄《與耿司寇告別書(shū)》:“公今宦游半天下矣,兩京又人物之淵,左顧右盼,招提接引,亦曾得斯人乎?”
原為四方僧的住處,后泛指寺院或僧房。引申指出家僧侶。音譯自胡語(yǔ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