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古代酒壺。金屬或瓷制成??勺胱⑼胫?。始于晚唐,盛行于宋元時(shí)期。 唐李匡乂《資暇集·注子偏提》:“元和初,酌酒猶用樽杓……居無(wú)何,稍用注子,其形若罃,而蓋、觜、柄皆具。
引大和九年后中貴人惡其名同鄭注,乃去柄安系,若茗瓶而小異,目之曰偏提?!?br/>宋曾慥《高齋漫錄》:“歐公作王文正墓碑,其子仲儀諫議,送金酒盤(pán)醆十副,注子二把,作潤筆資, 歐公辭不受?!?br/>《醒世恒言·張淑兒巧智脫楊生》:“他每吩咐小和尚,另藏著(zhù)一把注子,色味雖同,酒力各別?!?/span>
⒉ 賭博時(shí)所押的錢(qián)。
引洪深《雞鳴早看天》第三幕:“這注子下得不小啊?!?br/>郭沫若《創(chuàng )造十年續篇》六:“注子竟有大到三四十元以上的?!?/span>
⒊ 量詞。用于款項。
引《儒林外史》第五四回:“你是甚么巧主兒!囮著(zhù)獃子,還不問(wèn)他要一大注子,肯白白放了他回去!”
一種長(cháng)頸的酒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