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體念而知其衷曲。
引《北齊書(shū)·神武帝紀下》:“子昇乃為勑曰:‘前持心血,遠以示王,深冀彼此共相體悉,而不良之徒坐生間貳?!?br/>《隋書(shū)·東夷傳·百濟》:“相去雖遠,事同言面,何必數遣使來(lái)相體悉?!?br/>《宋史·度宗紀》:“八年春正月庚申,詔:‘朕惟崇儉必自宮禁始,自今宮禁敢以珠翠銷(xiāo)金為首飾服用,必罰無(wú)貸。臣庶之家,咸宜體悉?!?/span>
⒉ 猶體恤。
引《古今小說(shuō)·葛令公生遣弄珠兒》:“申徒泰聽(tīng)罷,纔曉得令公體悉人情,重賢輕色?!?/span>
深知別人的苦衷而體諒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