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。自上望下,宛如龍尾下垂,故名。
借指朝廷。
舊時(shí)城外至城上盤(pán)旋而上的道。
⒈ 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。自上望下,宛如龍尾下垂,故名。
引唐張籍《贈趙將軍》詩(shī):“身貴早登龍尾道,功高自破鹿頭城?!?br/>《新唐書(shū)·逆臣傳上·安祿山》:“祿山計天下可取,逆謀日熾,每過(guò)朝堂龍尾道,南北睥睨,久乃去?!?/span>
⒉ 借指朝廷。
引宋梅堯臣《賜酒》詩(shī):“近親龍尾道,遠襲雀頭香?!?br/>清趙翼《邸抄》詩(shī):“黃髮召歸龍尾道,翠云焚卻雉頭裘?!?/span>
⒊ 舊時(shí)城外至城上盤(pán)旋而上的隥道。
引《資治通鑒·唐昭宗乾寧元年》:“王先成請筑龍尾道,屬于女墻?!?br/>胡三省注:“自城外筑墱道,陂陀而上,屬于城上短垣。其道前高后庳,后塌于地,若龍之垂尾然,故謂之龍尾道?!?/span>
殿前甬道。因其形逶迤屈曲,宛如龍尾下垂而得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