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高山。
引漢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崇山矗矗,巃嵸崔巍?!?br/>晉陸機《從軍行》:“深谷邈無(wú)底,崇山鬱嵯峨?!?br/>康有為《大同書(shū)》辛部第七章:“大地雖大,崇山大河雖多,深林邃谷雖奧,不數百年皆化為都邑焉?!?/span>
⒉ 引申為崇高,巨大。
引《晉書(shū)·慕容垂載記》:“宜述修前規,終忠貞之節,奈何棄崇山之功,為此過(guò)舉!”
⒊ 山名。相傳舜放驩兜之處。按,據清王夫之《孟子稗疏》、 王鳴盛《蛾術(shù)編》卷四六,當在唐驩州境內, 泗城之南(今廣西凌云縣和西林縣一帶)。 唐沉佺期《從崇山向越?!吩?shī)“朝發(fā)崇山下,暮坐越常陰”,即其處。舊說(shuō)或謂在今湖南大庸縣境,見(jiàn)《太平御覽》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《荊州記》及《通典·州郡十三》。
引《書(shū)·舜典》:“流共工于幽州,放驩兜于崇山?!?br/>孔穎達疏:“蓋在衡嶺之南也?!?/span>
⒋ 山名。即嵩山。
引《國語(yǔ)·周語(yǔ)上》:“昔夏之興也, 融降于崇山?!?br/>韋昭注:“融,祝融也。 夏居陽(yáng)城,嵩高所近?!?/span>
⒌ 山名。 狄山的異名。
引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歷唐堯於崇山兮,過(guò)虞舜於九疑?!?br/>張守節正義引張揖曰:“崇山,狄山也?!?br/>北魏酈道元《水經(jīng)注·瓠子河》:“《山海經(jīng)》曰:‘ 堯葬狄山之陽(yáng)。一名崇山?!?/span>
高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