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等待天明。
引《書(shū)·太甲上》:“先王昧爽丕顯,坐以待旦?!?br/>晉葛洪《抱樸子·君道》:“民困則多離叛,其禍必振矣??刹粦饝鹨源┖??可不慄慄而慮危乎?”
唐李賀《送沉亞之歌》:“請君待旦事長(cháng)鞭,他日還轅及秋律?!?br/>宋沉括《夢(mèng)溪筆談·藝文一》:“穆張嘗同造朝,待旦于東華門(mén)外?!?/span>
⒉ 宋代宮中謂天明前的一段時(shí)間。
引宋陸游《老學(xué)庵筆記》卷七:“前代夜五更至黎明而終,本朝外廷及外郡悉用此制。惟禁中未明前十刻更終,謂之待旦。蓋更終則上御盥櫛,以俟明出御朝也。祖宗勤於政事如此?!?/span>
等候天亮。
如:「枕戈待旦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