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平事跡
棆生于北宋靖康元年(1126年),11歲即刻苦讀書(shū),家貧不能得書(shū),嘗借書(shū)抄讀,達旦不寐。南宋紹興二十七年(1157年)登進(jìn)士,歷官海鹽知縣,廣東東路轉運官,特授朝議大夫,封羅源縣開(kāi)國男,食邑三百戶(hù),賜紫金魚(yú)袋,敕巡廣南東路轉運使兼本路勸農使,兼提舉本路鹽事。 棆出任浙江海鹽知縣時(shí),對轄內為非作歹之豪紳,敢于繩之于法,境內得以安定。南宋孝宗末,侍臣推薦人才35人,帝從中親擇忠厚無(wú)黨者5人,黃棆居首。光宗初,特授右正言,上疏勸帝節儉,光宗贊其“卿甚訥忠”。后又屢次直言上疏,言切時(shí)務(wù),其《論安農》中,提出以農為本,不能讓貪官污吏無(wú)休止地向農民敲詐勒索。在《論明政刑》中指出,“民貧兵驕,官多吏冗”、“法禁未行,狴犴未清”需嚴加整治。在《論取士》中,揭露取士官場(chǎng)腐敗行為。又在《論辟僧道》中,勸皇帝以梁武帝身滅國亡為鑒,“持公道,遠僧尼”。至于閩中利害,尤知無(wú)不言,深得帝之嘉勉。朱熹等有識之士,亦深表贊許,并廣為傳播。 棆為官時(shí),舉賢任能,曾舉薦24人為官。任廣西考察臧否時(shí),能深入細察,直言不諱,分別官吏好壞,曾察知貴州陳讜等7人為“臧”,知吉陽(yáng)軍梁和等5人為“否”,眾人咸服其公。 南宋慶元五年(1199年)黃棆辭官,授秘閣修撰、集英殿修撰,嘉泰二年(1202年)卒,終年76歲,卒后贈少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