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介紹
李若虛,洺州曲周縣(今河北曲周縣)人。北宋末年殉難名臣李若水之次兄。以小吏入仕,南宋紹興五年至八年(1135—1138)在岳家軍中任職,后調至南宋中央政府,官至司農卿。岳飛遇害后,李若虛也受牽連,被罷官奪職,后又遭流放,最終死于貶所。
社會(huì )關(guān)系
李若虛,是北宋末死難的李若水之次兄。宋欽宗靖康時(shí),李若虛尚未出仕 。
履歷
南宋初年,李若虛因撫恤而入仕,曾任秀州司戶(hù)參軍 。 紹興三年(1133年),右承務(wù)郎李若虛任司農寺丞,殿中侍御史常同論李若虛“人物粗惡”,旋罷 。 紹興五年(1135年)五月,宋廷發(fā)表右承奉郎李若虛取代陳子卿,任岳飛制置司參議官 。時(shí)李若虛途經(jīng)荊湖南路永州祁陽(yáng)縣浯溪,參觀(guān)中興摩崖,題詩(shī)曰:“元顏文字照浯溪,神物于今常護持。崖邊尚有堪磨處,留刻中興第二碑?!?表述了自己的志向。十二月,李若虛兼提點(diǎn)荊湖北、襄陽(yáng)府路招討司屯田公事 。 紹興六年(1136年)二月,因岳飛上奏,宋廷發(fā)表右宣義郎李若虛任京西南路提舉兼轉運、提刑公事 。三月,李若虛上申宋廷,岳飛母死丁憂(yōu) 。九月,岳飛二次北伐后回鄂州,目疾發(fā)作,由參謀官薛弼和參議官李若虛主管宣撫司事務(wù) 。十一月,李若虛將岳家軍俘獲之偽齊驍將薛亨押送至“行在”平江府,擢荊湖北路轉運判官 。 紹興七年(1137年),侍御史周秘論李若虛“止嘗歷秀州司戶(hù)一考”,“尤為超躐”,仍復任岳飛宣撫司參議官 。岳飛因并統淮西等軍大舉北伐的計劃被宋廷取消,憤而辭職。王貴與李若虛前往廬山東林寺,敦請岳飛出山復職 。 紹興八年(1138年)四月,右宣教郎李若虛改任軍器監丞。樞密副使王庶往江、淮措置邊事,奏舉李若虛任樞密行府諮議參軍 。十二月,李若虛改任戶(hù)部員外郎 。 紹興九年(1139年),李若虛任司農少卿 。 紹興十年(1140年),金軍毀約南侵。李若虛奉宋廷之命,前往制止岳飛北伐,岳飛不愿聽(tīng)從,李若虛自愿承擔矯詔之罪,支持岳飛進(jìn)軍 。七月,李若虛返回“行在”臨安府,報告宋廷:“敵人不日授首矣,而所憂(yōu)者他將不相為援?!?十二月,李若虛升司農卿 。 紹興十一年(1141年),岳飛率軍援淮西,李若虛前往岳飛軍中,后隨岳飛返回“行在”臨安府。岳飛被削奪兵柄前夕,宋廷發(fā)表李若虛充秘閣修撰,任宣州知州,旨在不讓李若虛與岳飛朝夕相處,出謀劃策 。 紹興十二年(1142年),岳飛遇害后,李若虛受羅汝楫彈劾,罷官奪職,制詞說(shuō):“奸人敗謀,即申邦憲,馀黨附會(huì ),難逭刑章。以爾凡陋,本無(wú)他能,每恣輕儇,殊乏素行。頃預軍諮之列,專(zhuān)為利祿之圖。誕謾不根,好莠自口,甘奴隸之鄙態(tài),曾市廛之弗為?;砍山仆弥\,卒陷鳴梟之惡?!?五月,李若虛又因“竊議時(shí)政”,“不自循省,唱為浮言”,被送徽州“羈管” 。 李若虛死于貶所。宋孝宗為岳飛平反后,因其孫李機請求,宋廷為李若虛追復原官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