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除了辦《清議報》和《新民叢報》外,在日本內閣大臣犬養毅家,梁?jiǎn)⒊Y識了孫中山。
2、這樣才能讓片面追求政績(jì)者,“上犯清議,下違律例,內疚神明”,環(huán)保意識才能真正樹(shù)立起來(lái)。
3、竊惟祥等猥以菲材,謬膺重任,來(lái)歐半載,事與愿違,內疚神明,外慚清議,自此以往利害得失殊難逆睹。
4、文章說(shuō),老實(shí)說(shuō),如果還知道“外慚清議,內疚神明”,李遠哲應為認人不明,向社會(huì )大眾道歉,從此對政治噤聲。
5、置州都者,本取州里清議咸所歸服,將以鎮異同,一言議也。
6、天津教案后,曾國藩曾感嘆自己“內疚神明,外慚清議”。
7、身體狀況固然是推辭的原因之一,但憂(yōu)讒畏譏、避免陷入黨禍恐怕是更深層次的原因,“清議可畏”。
8、陳水扁在三一九槍擊案以些微票數勝選以后,“外慚清議,內疚神明”,陳水扁對自己根本沒(méi)信心,對臺美、兩岸關(guān)系充滿(mǎn)疑慮。
9、如五代清議亡,士大夫盡失忠義之氣;而宋朝清議之風(fēng)復起,士大夫遂“以名節為高”,仁人志士能做到臨難不屈。
10、魏氏初載,委授銓衡,總齊清議,十有馀年。
11、因家境較好,羅佩金經(jīng)常出錢(qián)從曲靖購買(mǎi)《革命書(shū)》、《新湖南》、《清議報》、《新民叢報》等書(shū)刊,在同學(xué)中傳閱。
12、凡仕而兼商者,亦尚畏清議而不敢公然為之,隱匿托名以避眾謗。
13、曾國藩仍然無(wú)法從中解脫,自言“內疚神明,外慚清議”,整日神魂不安。
14、他在“內疚神明,外慚清議”中度過(guò)生命中的最后兩年。?
15、自古秦人“慕經(jīng)學(xué)、重處士、持清議”又“性剛好斗,負氣健訟”,秦腔就是這種性格的表現方式,所以,演出這種負氣訴訟的戲,別的劇種很難與秦腔相比。
16、無(wú)其罪而虛受惡名者,蠹魚(yú)也;有其罪而恒逃清議者,蜘蛛也。
17、群謗叢集,眾口鑠金,曾氏愧悔無(wú)已,在寫(xiě)給朋友的信中說(shuō)“外慚清議,內疚神明”。
18、事后,曾國藩“外慚清議,內疚神明”《曾國藩家書(shū)》。
19、在日期間,梁?jiǎn)⒊群髣?chuàng )辦《清議報》和《新民叢報》,宣傳改良。
20、群謗叢集,曾氏愧悔無(wú)已,在寫(xiě)給朋友的信中說(shuō)“外慚清議,內疚神明”。
21、處于“內疚神明,外慚清議”之中的曾國藩,對于容閎和丁日昌提出的教育計劃,再三考慮,準備上奏朝廷。
22、馬英九表示,陳水扁一點(diǎn)都不知道“外慚清議,內疚神明”;國民黨團堅持罷免案,是“代表民意,監督政府;創(chuàng )造歷史,留下紀錄”。
23、“兩漢以來(lái),猶循此制,鄉舉里選,必先考其生平,一玷清議,終身不齒。
◎清議qīngyì
[just comment] 公正的議論
其犯鄉論清議、贓污淫盜,一皆蕩滌?!?span id="tsaj1m93tjen" class="bold">《南史·宋武帝紀》
【好工具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