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姓百家姓排名
時(shí)間 | 排名 | 時(shí)間 | 排名 | 時(shí)間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890 | 2018年 | 無(wú) | 2014年 | 無(wú) |
2013年 | 無(wú) | 2007年 | 無(wú) | 2006年 | 無(wú) |
1995年 | 無(wú) | 1987年 | 無(wú) | 1982年 | 無(wú) |
明朝 | 無(wú) | 元朝 | 無(wú) | 宋朝 | 無(wú) |
北宋 | 無(wú) |
威姓起源
1、系自媯姓。戰國時(shí)齊威王之后,以謚為氏,見(jiàn)《風(fēng)俗通》。
2、西域部族姓。
3、有娀氏繭翟(簡(jiǎn)狄),據傳是帝嚳次妃。原為“不周山”(六盤(pán)山)北少昊威姓族裔。其中一支東遷陜西蒲城。簡(jiǎn)狄吞燕孵生子卨(讀削)(又名契,商之祖先),原居陜西,后遷商丘。另一支向西直到羅布泊,傳為樓蘭古國之先祖。在樓蘭遺址中已發(fā)現至今四千年以上的木雕簡(jiǎn)狄女祖角,以及唐代壁畫(huà),絹畫(huà)上的簡(jiǎn)狄像(注:樓蘭遺址除有少昊裔支文物遺存外,尚有中亞人的文物遺存)。
少昊威姓是黃帝時(shí)代被迫西遷不周山一帶的少昊玄烏氏。威因何又稱(chēng)娀,因其先在東部稱(chēng)帝時(shí)發(fā)明金兵鉞斧而威震天下,與蚩尤同稱(chēng)“靈威仰”。
4、《山海經(jīng)?大荒北經(jīng)》曾述及“有人一目,當面中生”的“一目人”,書(shū)中更指出這個(gè)一目國的族人是“威姓,少昊之子”,以黍為食。
浙江上虞、建德,安徽淮南,云南鎮雄,江西寧都、豐城、九江,山東招遠,臺灣臺北等地均有此姓。
南安郡
一、威wēi
現行較罕見(jiàn)姓氏。今陜西之韓城,山西之太原、大同、運城、臨汾、朔州等地均有分布。漢族姓氏?!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,其注云:“媯姓?!讹L(fēng)俗通》云:齊威王之后。以為田氏始王,故其后以為氏。今望出南安?!贝艘灾u為氏。齊田乃陳之后。陳為舜裔,故威氏系出媯姓。齊威王即田嬰齊,戰國時(shí)齊桓公之子。清代有威應洪,咸豐時(shí)參將。
二、威
威姓分布:浙江上虞,安徽淮南、云南鎮雄、江西寧都、豐城、臺灣臺北等地均有此姓。
威姓起源:
1、系自媯姓。戰國時(shí)齊威王之后,以謚為氏,見(jiàn)《風(fēng)俗通》。
2、西域部族姓。
威姓名人:
威應洪,清咸豐年間參軍。
郡望:南安。
威姓歷史名人
威姓古代名人
威應洪清朝,清代時(shí)曾國藩旗下將領(lǐng)。據朱孔彰《中興將帥別傳》載,指威應洪“初甚家貧,為人傭?!?/p>
威長(cháng)卿清朝,〔清〕善篆刻?!稄V印人傳》
威姓郡望
南安郡
一、威wēi
現行較罕見(jiàn)姓氏。今陜西之韓城,山西之太原、大同、運城、臨汾、朔州等地均有分布。漢族姓氏?!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,其注云:“媯姓?!讹L(fēng)俗通》云:齊威王之后。以為田氏始王,故其后以為氏。今望出南安?!贝艘灾u為氏。齊田乃陳之后。陳為舜裔,故威氏系出媯姓。齊威王即田嬰齊,戰國時(shí)齊桓公之子。清代有威應洪,咸豐時(shí)參將。
二、威
威姓分布:浙江上虞,安徽淮南、云南鎮雄、江西寧都、豐城、臺灣臺北等地均有此姓。
威姓起源:
1、系自媯姓。戰國時(shí)齊威王之后,以謚為氏,見(jiàn)《風(fēng)俗通》。
2、西域部族姓。
威姓名人:
威應洪,清咸豐年間參軍。
郡望:南安。
威姓姓氏源流
一、威wēi
現行較罕見(jiàn)姓氏。今陜西之韓城,山西之太原、大同、運城、臨汾、朔州等地均有分布。漢族姓氏?!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,其注云:“媯姓?!讹L(fēng)俗通》云:齊威王之后。以為田氏始王,故其后以為氏。今望出南安?!贝艘灾u為氏。齊田乃陳之后。陳為舜裔,故威氏系出媯姓。齊威王即田嬰齊,戰國時(shí)齊桓公之子。清代有威應洪,咸豐時(shí)參將。
二、威
威姓分布:浙江上虞,安徽淮南、云南鎮雄、江西寧都、豐城、臺灣臺北等地均有此姓。
威姓起源:
1、系自媯姓。戰國時(shí)齊威王之后,以謚為氏,見(jiàn)《風(fēng)俗通》。
2、西域部族姓。
威姓名人:
威應洪,清咸豐年間參軍。
郡望:南安。